本文目录
杭州是讲吴语吗苏州话的短语关于常州的诗句文章杭州话是江浙方言中的一朵奇葩。杭州老城区的方言与周边地区如临平、余杭、富阳、萧山等地方言差异巨大,相比于这些方言更接近北方话。1920年代赵元任在其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中讲到:
别处有文白两读的字(家,间,交,江,樱,角,甲,耳等等),在杭州大都一律取文派的音,白话中取白派音的字甚少。……所以杭州人说话颇有点像常州人读国语白话文。
1958年上映的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中,范哈哈(原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饰演算命先生吴瞎子,使用杭州话表演。
杭州话一般特指杭州城里话,最早只通行于杭州城墙内,即现在的环城东/南/西/北路之间的范围(大概上城区与下城区)。城门外的乡下通行的是“钱塘口音”(属于广义的“余杭话”,今天的临平等地方言都属于此类),与城里的杭州话截然不同,杭州城里人将其称作“枪篱笆外头的话语”(篱笆外面的话,篱笆比喻城墙)。城墙拆掉后,随着城市建设,杭州话的通行范围慢慢扩大至拱墅、江干等地。
清末民国时期的杭州城范围(来自微博@遂焉)钱塘、仁和两县同城共治,民国时合并为杭县
学界主流认为杭州话的形成源自宋室南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到达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行在所。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府。南宋建立后的短短数十年里,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杭州,人口达土著居民的数倍。同时,汴洛一带的北宋通语也被带入杭州。汴洛音凭借政治地位与人口优势,极大影响了杭州原有的吴语方言,甚至可能直接取而代之。不少学者将南宋时在杭州形成的新通语称作“临安官话”(也有“南宋通语”“汴洛官话”“浙江官话”等称呼)。
不少学者把南宋临安官话当作今日杭州话的直接源头。不过,该观点主要是根据现代杭州话特点和移民史而推测得出。南宋临安官话的具体面貌今人并不十分清楚,临安官话演变至现代杭州话的过程也缺乏大量细节证据,一千年的时间里或许还有不止一次剧变。
明代开始才有关于杭州话语音的记录。明代中期杭州仁和人郎瑛《七修类稿》记载:
城中语音,好于他郡,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如呼玉为玉音御,呼一撒为一音倚撒,呼百零香为百音摆零香,兹皆汴音也。唯江干人言语躁动,为杭人之旧音。教谕张杰尝戏曰:“高宗南渡,止带得一百音摆字过来。”亦是谓也。审方音者不可不知。
由此可知的是,1)当时杭州城内语音不同于城外,2)部分词语中的入声字读舒声。作者认为当时杭音“与汴音颇相似”,未必客观;而部分入声读舒声的现象来自宋室南渡也只是当时一些人的猜测。
明末清初杭州钱塘人虞德升所著字书《谐声品字笺》以当时杭州读书音为基础(张咏梅2011)。清代中期,日本僧人文雄《磨光韵镜》中汉字注音使用“杭州音”(谢育新2016)。清末杭州钱塘人夏鸾翔《南北方音》将汉字的北京音与杭州音(或有苏州音)对照,用反切法注音。如“杭,娥唐切”,“州,臧鸥切”。而大约同时期,西方传教士有《杭州方言音表(Sound-table of the Hangchow dialect)》、《按圣马太传福音书(An Sen Ma-t’ai dzun foh-in s)》等杭州话著作,使用罗马字拼写,如“杭州”拼为‘Ang-tse(Simmons 1996)。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从小成长于杭州,杭州话是他的母语
到了20世纪,出现了使用现代语言学方法描写与研究杭州话的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1928)记录了包括杭州城内话在内的多个吴语方言的语音与词汇。之后,又有《杭州方言(The Hangzhou Dialect)》(Simmons 1992)、《杭州方言词典》(鲍士杰1998)等重要专著。
清末杭州话与现代杭州话面貌总体已很接近,特别是与现存的老派杭州话(指1930年代以前出生的杭州本地人的杭州话)除了尖团合流外无太大差异。方言学者研究杭州话,一般就以老派杭州话为研究对象。
杭州话兼有官话与吴语的特征。杭州话在字音上的特点有:
塞音三分,保留全浊音(吴)
(如“东”/to/“通”/to/“同”/do/声母三分)
日母、微母都不读鼻音(官)
(如“人”/zn/“让”/za/“肉”/zo/等字为z声母,“问”/vn/“忘”/va/“袜”/va/等字为v声母)
次浊上声归入阴上声,而全浊上声归入浊去声(官)
(如“马”/ma/“老”/l/“藕”/ei/,“动”=“洞”/do/“舅”=“旧”/di/)
见系开口二等字有i介音(官)
(如“家”/tia/“江”/tia/“学”/ia/)
麻韵二等主元音为a,麻韵三等高化(官)
(如“茶”/dza/“爬”/ba/韵母为a,“写”/i/“车”/tsuei/韵母为i或uei)
而从词汇和语法上看,杭州话:
“辰光”(时间)“头颈”(脖子)“落雨”(下雨)等词,同吴语;
“东西”“桌子”“说”“耍”等词,人称代词“我/你/他(们)”,否定词“不”/p/,“儿”/l/后缀等,同官话;
又因为词汇、语法的吴官混合,杭州话有“我们老婆”(我的老婆)这种让北方人诧异的说法(北方人:你们杭州人真会玩...)——杭州话人称代词同官话,而人称复数表示亲属关系的用法又和周边吴语一致。
杭州话的官话语音特点,其中有好几条也是北部吴语文读音的特点。又根据盛益民(2018),“东西”“立”“穿”“多少”“V-neg-V”等词语或语法结构来自官话,并从杭州扩散至宁绍地区(吴语本土说法分别为“物事”“徛”“着”“几许”“Vp-neg”)。可见,杭州作为三吴都会,是官话在吴地的传播中心,不断影响着四周的吴语区。
然而近代以后杭州话风光不再。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乱,杭州城内人口剧减,大量绍兴等其他地方的移民进入杭州,今日大部分杭州人祖辈都有来自绍兴的。因此,绍兴话对杭州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绍兴移民后代长大并进入社会,绍兴话对杭州话的影响效果大概要到解放后才明显起来。该影响主要在词汇层面,如:
说:早期“说”,如今“话”/uo6/;
洗:早期“洗”,如今“汏”;
在:早期“拉哈”,如今“来东”。
也有一些字音和音系层面的影响,如:
声母:早期除了“我”/o/外无声母,如“娥”=“河”,“熬”=“豪”,如今“娥”“熬”等字都增生声母。
硬:早期说/n/(音同“恨”),如今说/a/。
谢谢:早期说/di di/(音同“技技”),如今说/dia dia/。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是一档以杭州话播民生新闻的节目
近几百年来,杭州语音、词汇上的吴语特征变得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在吴语区中心,在演变上缓慢趋同;另一方面是受绍兴移民影响,短时间引入大量吴语语音与词汇。如本文开头视频中50年代的杭州话,与今日的杭州话差异明显。
那么问题来了,杭州话到底属于官话还是吴语呢?
杭州话源自宋代汴洛音的观点一直深入人心。明清时期日本音韵学者认为杭州话有入声,分清浊,比当时的通用语南京官话更契合韵书,因此将杭州音尊崇为汉语的“正音”。
到了近现代,学者开始根据方言特点进行分区。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根据杭州话“塞音三分”的特点将其归为吴语,该书作为汉语方言学奠基著作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语言地图集》进一步将杭州话归类为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
然而,杭州话的方言归属问题仍旧一直存在争议。鲍士杰、游汝杰等学者将杭州划归吴语,但同时也承认杭州话中的大量官话成分,其中游汝杰称杭州话为“半官话方言岛”;而罗杰瑞、史皓元等学者则根据杭州话的诸多官话特点直接将杭州话划为官话。
杭州小片的分布范围(底图来自网络,由网友绘制)
其实,方言分区的目的只是为了将类似的方言归在一起以方便进行学术讨论。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比如基于历时演变还是共时变异),方言的划分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从历史来源来看,可以认为现代杭州话是临安官话不断受周边吴语同化的结果,至今仍保留着官话格局;而从当下面貌看,现代杭州话已有不少吴语特征,且杭州话的不少官话特征也见于周边北部吴语,两者相互影响难以割裂。因此,把杭州话划为官话还是吴语,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没有绝对真理。
短语
你好=倷好
大家好=大家好
早上好=早阿
吃饭了吗=饭阿吃勒
吃过了=吃过哉
还没吃呢=还朆吃勒
不好意思=弗好意思
麻烦你了=麻烦倷哉
没关系,不要紧=弗碍个,弗要紧
谢谢=谢谢
不用谢=覅谢得个
有人吗=阿有人阿
我走了=我走哉哦
再见=再会
有空来玩=有空过来白相哦
我来了=我来哉
好久不见=长远弗见
行不行啊=阿来赛阿/戛
行的=来赛个
不知道=弗晓得
俗语
骂太平山门(指桑骂槐,不指名地骂人)
做花手心(暗里耍花招,使坏)
断链条活狲(坐立不稳,不安稳的人)
搞百叶结(胡搅蛮缠)
掐脱头葛苍蝇(遇事慌乱)
蚂蝗叮螺蛳(紧叮不放)
氽脱木排撩筅帚(丢西瓜拣芝麻)
门门勿落空(处处占便宜)
烂木头氽勒一浜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关亡讨口气(探人口风)
说嘴郎中呒好药
瓦爿部亦有翻身日
上歪一寸,下歪一尺
顺风背纤,逆风扯蓬
要保粘囡平安,常带三分饥寒
乌头风,白头雨
小暑热吼吼,大暑凉飕飕
破甏腌不出好咸菜
年轻苦,风吹过,老来苦,真正苦
金窠银窠,不及自家草窠(或“不及屋里狗窠”)
棉纱线扳倒石牌楼
又做师娘(指巫婆)又做鬼(音居)
蜓蚰吃百脚(蜈蚣),各自有一法
出头椽子先烂
小鸡踏勿碎瓦,泥鳅翻勿起浪
荷叶包不住沙角菱
灯草勿能做拐杖
快马勿用鞭摧,响鼓(锣)勿用重锤
靛缸里捞勿出白布
鸭吃砻糠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俏眉眼做给瞎子看
吃素碰着月大
千年文书好合药
绣花枕头一包草
做一回憨大,学一回乖
顺风蓬勿要扯足
七石缸,门里大
屋请了个箍桶匠
炒虾等勿及红
老大多,打翻船
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托人托仔皇伯伯
救仔田鸡饿仔蛇
新箍马桶三日香
摇仔半日船,缆绳也勿曾解
马夹呒不罩袖,说话呒不绕头
日里讲到夜里,菩萨还在庙里
含在嘴里怕烊,吐出来怕冷,咽下去怕鲠
伲子勿养爷,孙子啃阿爹
家里出仔绞家精,三缸清水六缸浑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商量北寺塔,兜转六城门
迷露开,晒得呆(迷露吴语指雾)
老伤酸痛,天要变动
春寒冻杀老黄牛
歇后语
先说前句,隐去后句,以示含蓄。例如:
汤罐里笃鸭——独出张嘴
台子底下打拳——出手勿高
郎中开棺材店——死活有进帐
老寿星插草标——卖老
麻将牌突勒河里——牌潮(下流、不知耻)
八仙桌浪第九位——轧不上
一粒米笃粥——米气也呒没
太湖里消(刷)马桶——野豁豁
老虫落勒书箱里——咬文嚼字
死人额骨头——推勿动
月亮里点灯——空挂名(明)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子困一横头——呒商量
阎罗王屋里贼偷——老鬼失匹
弄堂里拔木头—直出直进
淘箩里坐笆斗—笃定、稳妥
六月里穿棉鞋—日脚(日子)难过
四金刚的琵琶(或称:棉花店里死老板)--勿能弹(谈)
熟语
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有决心痛改前非,前程无限)
娘娘相公自家叫(夫妻要相互尊敬,然后也会引起人家尊敬)
刀切豆腐两面光(处理得恰到好处,双方都顾到)
外香骨头臭(表面不差,内里搞鬼)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为人不能忘记根本)
穷算命,富烧香(穷人想等好运,喜欢算命;富人志得意满,欢喜烧香还愿)
芦席浪(上)爬到地浪(上)(相差无几)
一代做官七代穷(做官必然造孽,因而祸及子孙)
雨落勿要爬高墩(櫈),穷人勿要攀高亲(承认客观现实,不要脱离实际)
朝中无人莫做官,千里做官只为财(凡事都要有基础,凡事都有个目的)
人情(婚丧礼金)不是债,背仔子沿街卖。(“人情”比债还难逃)
门前结仔高头马,勿是亲来也是亲。(世态炎凉之一:有权有势就有亲)
只认衣衫不认人,嫡亲娘舅陌路人。(世态炎凉之二:无权无势断六亲)
人老珠黄勿值钱,酒盅甩到酒缸边。(世态炎凉之三:人老无用,遭人轻视)
盐钵头里出蛆(苍蝇不会叮在盐上,怎会出蛆,意即“荒唐”)
一退六二五(原为一句珠算口诀,即每个16两秤的1两,只等于10两秤中和0.625两。这里用“以多变少”的隐意,借用“推出多事”“推得大事变小,小事变了”之意。)
一只裤脚管(形容串通一气的人)
心勿勒肝上(形容忘性大的人)
外香骨里臭(对外头人要好,对自己人厌恶的意思)
轧扁骷颅头(形容两面勿讨好)
老皮脓滚疮(老是这样不会好之意)
夹蚌炒螺蛳(形容忙中更增加别人麻烦)
赤脚地皮光(形容一无所有)
拆空老寿星(拆空,事成画饼之意。即喻事情糟糕。)
钉牢黄包车(形容老是钉住别人)
活狲勿赅宝(形容藏不住东西)
活狲爬肚肠(形容欢喜无事搬弄东西)
犟头摆耳朵(形容不肯听人说话,表现执扭的态度)
脱落面颊骨(形容不怕坍台的人)
眼睛地牌式(做事突然遇到困难双目圆瞪吓呆时的状态。)
新鲜活死人(形容知觉迟钝的人)
扩展资料:
苏州话
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美称。
苏州话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保留很多中古汉语要素,其显著特征为完整保留中古汉语的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能够与古代韵书《切韵》、《广韵》等基本匹配。
现代苏州话有28个声母,49个韵母,7个声调,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苏州话有很多特征词、俚语和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的瑰宝。
苏州话不仅是生活语言,也是一种文学语言。《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苏白是江南最流行的语言。传承与保护苏州话是每一位苏州人的责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州话
1.关于常州的诗句
关于常州的诗句 1.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
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踏莎行》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2.常州的诗歌
徐志摩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赏析【原文】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①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云中又回响到天边;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
听一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谐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颂美呀,涅盘!赞美呀,涅盘。
3.有关常州淹城的诗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إ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إ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ا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四、常州了缘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着。
5.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
6.求描写常州的古诗词或者古文(题目加作者)零碎的不要,求多求全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者:苏轼
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②。
烟花③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④,
但把穷愁博⑤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⑥。
常州赋-(清)褚邦庆
悼念一佳人兮,音容笑貌于目。魂逾天际不归兮,只我一人独居。言我朝同行梦系兮,饭食果腹难入。心痛而嘉酒狂醉兮,不得与君相聚。
依稀回往前尘兮,思念佳偶而伤。只愿相伴相随兮,处景以为相思。朝朝幕幕而思念兮,期城南之离京。却薄酒而设祭兮,君可否与之对饮。空席而对神往兮,空杯以祭佳人。于歌而舞悄声兮,冥冥之音回旋。神浮郁而天际兮,于地神之伤感。暴雷之声昼起兮,如你音之相唤。清雨坠地之声兮,如话语之传送。飘飘而云彩状兮,于你之归探望。飘飘而不舍离兮,你我之情深重。伏天地万物之灵兮,隔你我于阴阳。
心平而常思念兮,你志记怀于心。殷殷挂怀希望兮,我存心而不忘。鸟雀同伴飞翔兮,我在旁起送别。举目相望以远兮,带走一时之心伤。恻耳聆听雀鸣兮,如你不舍之言。
刻思念于心头兮,你之容颜记心。回想往尘交往兮,你我相隔南北。扶椅以对南望兮,抛向心之所在。知淑答礼温存兮,使人想而心伤。生南方之秀地兮,出殷殷之才女。才华横意望背兮,痛失而使心伤。回思而使眷顾兮,终君相伴难望。
白鹤啼鸣相告兮,对殷殷之眷恋。寄以往之思念兮,此声不决于耳。翩翩之起舞步兮,我心随而神往。仿佛与你共舞兮,你我相拥而起。扶姚琴而共舞兮,起仙乐同之漫步。伯牙拂琴相伴兮,你我随之共享。高山飘渺云际兮,半山端卧而赏。细雨飘然而落兮,你我雨中登岳。泣泣而成悲痛兮,随我身旁而过。举目观望你身兮,飘飘然入云端。垫足伸手而触兮,虚无缥缈而散。至时悲痛无语兮,望星空而悲叹。
其身荡舟入海兮,人鱼共舞为乐。轻起波涛问浪兮,魂荡碧波行。问君安去回魂兮,家中点烛引境。望星而起思偶兮,日出等盼东方。思万般千般苦兮,为与心之苦处。夜夜不眠思眷兮,只得待君念君思君。独处凄惨无依兮,佳偶不知何寻。待到佳人至兮,回首往事不敢忘
7.谁能提供关于常州人文的诗词歌赋
知我,爱我,教我,诲我,如海深恩未得报;病离,乱离,生离,死离,可怜一诀竟无缘”。
这副哀挽曾任江苏临时都督庄蕴宽的挽联的作者就是他的外甥女,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陈衡哲。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出身名门望族。
祖父陈钟英、伯父陈范(《苏报》馆主)、父亲陈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祖母赵氏、母亲庄曜孚都是常州人,能文善画。
陈衡哲也出生在常州,幼时从父母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在庄蕴宽影响下富于探索精神,倾慕西方科学文化。
1914年考中清华留美学额,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
曾4次代表太平洋关系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主编《中国文化论丛》。作为新文学运动最早的女作家,她摆脱了文言文的写作,与其他先驱一起开拓了新文学的大道。
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讽刺了美国人的势利眼,有评论说该诗与鲁迅同年发表的《狂人口记》相映成趣。作为一个学者、历史学家,她对妇女、教育、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935年因率直发表揭露四川社会问题文章,遭黑暗势力围攻,愤而离川。抗日战争中,辗转于香港、昆明、重庆,对国统区的腐败现象十分不满。
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上下卷、《文艺复兴史》、《西洋史》上下册,以及英文著作《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8.常州的诗歌
徐志摩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赏析
【原文】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①
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
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
云中又回响到天边;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
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
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
了,近了,又远了……
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
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听一
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
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
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
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
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
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
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
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
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
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
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
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
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谐
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
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
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
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
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
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
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盘!赞美呀,涅盘!